• 9849-xxx-xxx
  • noreply@example.com
  • Tyagal, Patan, Lalitpur

历史上,一手烂牌却能盘活的帝王,都有谁?

一手烂牌,对方还有“王炸”,这3位帝王逆势而起,盘活了局势,堪称千古一帝。一、元世祖忽必烈1、自身劣势:忽必烈的本钱,并

一手烂牌,对方还有“王炸”,这3位帝王逆势而起,盘活了局势,堪称千古一帝。

一、元世祖忽必烈

1、自身劣势:忽必烈的本钱,并不耀眼

根据蒙古的“幼子守灶”制度,成吉思汗分配家产时,百分之八十的兵力,以及斡难河本部,都交给幼子拖雷,总计兵力12万。长子术赤一万,次子察合台六千,三子窝阔台六千。后来,窝阔台继承汗位,拖雷监国,不久病逝,一说被毒死。

拖雷嫡子有四人,分别是蒙哥、忽必烈、旭烈兀、阿里不哥。其中,忽必烈的本钱最少,处境也最艰难。1251年,拔都支持下,蒙哥继承汗位。2年后,旭烈兀西征,手握15万大军,夺取两河流域。阿里不哥镇守漠北,是蒙哥的继承人,得到诸侯王支持。

忽必烈是什么情况呢?蒙哥大汗猜忌,忽必烈建立军功,灭亡大理之后,立刻被剥夺兵权。此外,蒙哥派人去河南、陕西,也就是忽必烈的封地考察,寻找他犯罪证据,极力削弱之。

1258年,蒙哥出兵20万,分三路南下攻打宋朝。其中,蒙哥率中路,兀良合台率西路,塔察儿率领东路,忽必烈没有兵权,并未参战。后来,塔察儿因杀戮过多,蒙哥才换忽必烈,但并未拨给他军队。

1260年,忽必烈在开平自立为大汗,蒙古本部几乎不支持。即便是兀良合台家族,对忽必烈也是摇摆不定。忽必烈手中能够利用的资源,就是1259年临时拼凑的契丹、汉人军团。当时,在蒙古勋贵看来,忽必烈就是“贼”。

2、对手情况:强敌林立,虎视眈眈

1259年,蒙哥大汗亲自督师重庆,被宋军打死,蒙古再次陷入博弈。此时,忽必烈要面对的劲敌,都不是泛泛之辈,综合实力相当强悍。

首先,镇守漠北的阿里不哥,众望所归,是蒙哥的最佳继承人。支持阿里不哥的力量,不但包括察合台汗国、窝阔台汗国、钦察汗国,连蒙哥的几个儿子都支持这位叔叔,与忽必烈唱反调。

其次,蒙哥的几个儿子,对忽必烈夺权不满。西域诸侯王,尤其是海都,麾下兵马数十万,长期与忽必烈为敌。忽必烈一生都不能搞定的,就是海都,以及察合台汗国的笃哇大汗。海都时期,西域诸侯经常东征,攻打西域、漠北。

再则,东道诸侯之首,塔察儿表面支持,但心怀鬼胎,乘机扩充实力。乃颜继位后,改变祖宗的策略,不再支持忽必烈,而是联手西域诸侯王对抗元朝。乃颜的十万大军,一度控制辽东,威胁京师安全。

最后,南宋依然十分强悍,襄阳、重庆、武昌还在手中,长江防线坚固,且名将也不少。此时,如果南宋与漠北诸侯、东道诸侯、西道诸侯暗中联系,一起夹击忽必烈,则历史将不再有元朝。

3、应对策略:各个击破,坚决打击,不退缩

蒙古本部支持不多,忽必烈主要依靠汉军世侯,并采取相应之策。为了抗衡蒙古骑兵,忽必烈先积累资本,获取必要的战略资源。为此,忽必烈全力攻打阿里不哥集团,暂时稳住北方草原局势。接着,力求灭亡南宋,不容许对方各割地、称臣。

攻打南宋时,海都在西域起兵,杀向漠北,蒙哥的儿子纷纷倒戈。此时,忽必烈也不放弃南征,等攻克临安后,再集中兵力与海都厮杀。后来,又依靠汉军李庭的兵马,攻杀乃颜,平定辽东,建立辽阳行省。

1268年开始,忽必烈开始长达26年的征讨,与漠北诸侯、东道诸侯、西域几个汗国血战厮杀,6次御驾亲征,年近八十还要打仗。忽必烈一生,虽说没有搞定诸侯,但元朝取得优势,为后代解决问题奠定基础。

二、明太祖朱元璋

1、自身劣势:资源太少,地理位置太差

“开局一个碗,建立大明王朝”,朱元璋确实不容易。元末群穷并起,朱元璋的资本很少,处境最差,稍有不慎,就会全盘输个精光。首先,朱元璋手中没有多少兵马,离开郭子兴后,只带24人,也就是“淮西二十四将”。

再则,朱元璋出身低微,当过乞丐,号召力有限。要知道,朱元璋集团,敢于对他发起挑战的人并不少,例如邵荣、谢再兴。邵荣号召力强,能力一流,起初段位比徐达、常遇春都高,不好对付。

更关键的是,朱元璋的总部在南京,地理位置很差,周边强敌环伺。历史上的战争,几乎都是北方灭亡南方,西边灭亡东边。定都南京的王朝,朱元璋之前,无一例外都是“被灭”角色,且敌人都来自北方、西边。

最强悍的陈友谅在上游(西边),最富裕的张士诚在下游(东边),朱元璋的南京就如同一个三明治,被夹在中间。一旦陈友谅、张士诚联手,配合密切,朱元璋存亡在旦夕之间。此外,南京周围还有元军蛮子海牙、陈友定、方国珍,也不是善茬。

2、对手情况:兵力强大,资源充足

陈友谅控制长江中上游,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浙江部分地区,几乎控制在他手里。陈友谅的“汉朝”,兵力60万,战舰数千艘,气势如虹。名将则有张定边,号称元朝首席猛人;傅友德,起初也是陈友谅的大将。

张士诚,最富裕,且深得民心,兵力也有30万。其中,张士信、张士德、吕珍、李伯升等名将,也是能跟徐达、常遇春掰手腕的主。陈友定占据福建,方国珍占据浙江局部,拥有强大海军。

北方则是蒙古骑兵,元朝虽说没落,但蒙古铁骑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。曾经横扫欧亚,吊打斯拉夫军团、骑士团、欧洲联军的铁骑,对于缺少骑兵的朱元璋,是一个巨大挑战。

此外,“韩宋”的韩林儿、刘福通也是障碍。朱元璋名义上是“韩宋”臣子,刘福通兵力强盛,朱元璋想自己当皇帝,必须要解决好“名分”问题,这相当的棘手,搞不好就是为他人做嫁衣了。

3、应对策略:逆势翻盘,以少胜多

传统看来:北方灭亡南方,西边灭亡东边,上游灭亡下有,无论怎么看,朱元璋都难以获胜,但事实恰恰相反。首先,朱元璋先打疼张士诚,让他不敢对南京有觊觎之心,然后集中兵力与陈友谅决战,以下游搞定上游。接着,兵分两路灭了张士诚,夺取财税重地。

实力增强后,“南征北伐”同时并举,李文忠、廖永忠、朱亮祖南征,灭了方国珍、陈友定。与此同时,以徐达为主帅,常遇春为前锋,出兵25万,分三路北伐中原,先夺取山东、河南、潼关,在杀入燕京。

夺取燕京后,主力立刻西征,追击蒙古骑兵,收复沦陷数百年之久的“燕云十六州”。多次发动北伐,消灭蒙古骑兵主力,使其不敢轻易南下;收复辽东,平定云贵川,真正实现大一统。要知道,唐朝都搞不定西南。

筹划迁都,离开南京,为帝国长期发展着想。可惜,朱标英年早逝,朱元璋晚年又连续失去几个儿子,只能将迁都搁置。朱棣“靖难”成功后,迁都燕京,大明王朝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,不和亲,不纳贡。”

三、清太宗皇太极

1、自身劣势:出身一般,实力有限

1626年,皇太极继位,大家万万没想到,“四爷”也能逆袭。皇太极继位时,自身的劣势太多,随时可能被对手取而代之,甚至性命不保。首先,努尔哈赤时期奉行“屠戮”政策,大量诛杀辽东汉人,国内矛盾激化。再则,皇太极的母亲并非大福晋,也就是正妻,而是出身叶赫部,是建州女真的世仇。

出身一般也就罢了,皇太极在“硬实力”方面几乎是垫底存在。褚英被杀,舒尔哈齐囚禁而死,代善被废,激烈的权力博弈下,努尔哈赤推行“和硕贝勒共议国政”制,军政掌握在八旗旗主手中。

起初,皇太极作为正白旗旗主,手握17牛录,即便后来“换旗”,牛录也不变。儿子豪格掌握镶白旗(后换色正蓝旗),15牛录,父子总计32牛录。一牛录,也就是300人,皇太极父子的兵力还不到一万,且是全民皆兵情况下,还不全是战斗力量。

实力不足,皇太极只好同意与其余三大贝勒代善、阿敏、莽古尔泰一起“南面而坐”,丝毫感受不到帝王的尊严。可以说,皇太极的大汗,很长一段时间内,有名无实,很尴尬,也很危险。

2、对手情况:实力强悍,雄心勃勃

先看女真内部情况,代善家族手握51牛录,控制正红旗、镶红旗,且子孙能人众多,是最强实力派,如果代善铁了心当大汗,后金立刻分裂。阿敏,手握33牛录,是镶蓝旗旗主,野心勃勃,早就想自立为王。莽古尔泰,手握21牛录,是正蓝旗旗主,此人经常跟皇太极作对,且出身高贵。阿济格三兄弟,手握45牛录,虽说年纪小,但潜力很大。

再看周边情况,朝鲜明确不服,经常出兵袭击辽东。蒙古草原的林丹汗,一直瞧不起皇太极,以成吉思汗后裔自居,想恢祖先荣光。明朝督师袁崇焕,奉行堡垒战术,步步为营,不断蚕食后金领地,在宁锦之战、宁远之战中击败金兵,皇太极也不是对手。

3、应对策略

实力不足,内部不稳,周围强敌环伺,后金随时胎死腹中。在此背景下,皇太极施展手腕,各个击破,堪称帝王典范。对于手握“王炸”的几个贝勒,尤其是代善,皇太极处理很巧妙。首先,处死阿巴亥,断了阿济格三兄弟与代善相互结盟的可能。利用阿济格三兄弟的兵力,逐个消灭阿敏、莽古尔泰集团,对代善则软硬兼施,防止撕破脸。再则,阿济格三兄弟,制造矛盾,拉拢多尔衮,打击阿济格、多铎。

对朝鲜,出兵收拾,稳定后方。对蒙古草原,武力对抗林丹汗,拉拢蒙古各部兵马,孤立林丹汗的察合尔部。但是,林丹汗毕竟是成吉思汗后裔,“黄金家族”在草原上影响力很大,一旦察合部归顺,皇太极重赏有加,还进行联姻,维持满蒙同盟。

对明朝,皇太极力求“以打促和”。皇太极希望很明朝“和解”,腾出精力来收拾内部几个贝勒,加强君权。“和谈”失败,则继续发起进攻,且专门挑明军与农民军厮杀之际,破关而入,给崇祯施加压力。再则,出兵攻打明朝,让其他旗主当前锋,消耗对手兵力;一旦旗主不满意,则乘机收拾,阿敏、莽古尔泰就这么栽了。

皇太极努力下,清朝实力不断增强,且逐步掌握实权。1643年,皇太极策划着如何进攻明朝,并剥夺多尔衮、多铎的权力,将“家天下”推向极致,却突然暴毙而。但是,皇太极打下了基础,为顺治入关铺平道路。

一手烂牌,却能盘活的帝王,忽必烈、朱元璋、皇太极堪称典范,不愧是千古一帝。此外,刘秀、拓跋焘、宇文邕、柴荣也不错。刘秀恢复汉朝江山,虽说豪强支持是关键,但本人也不差。拓跋焘14岁继位,立刻亲征柔然,横扫中原,统一北方。论军事能力,拓跋焘比李世民强,也更加狠辣。宇文邕、柴荣,开局很差,表现很好,但英年早逝,却为后世打下基础。其中,杨坚在宇文邕的基础上建立隋朝;赵匡胤在柴荣的基础上,北宋得以建立,且基本统一。

参考书目:《中国古代史》

TAG:唐朝,西域,辽东,贝勒